-
技术专区
-
利用近场探头整改 EMI 的经验分享
发布:西安普科科技浏览次数:在电子设备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中,电磁干扰(EMI)问题如同一个隐形的 “拦路虎”,它不仅可能导致设备性能下降,甚至会使产品无法通过电磁兼容(EMC)认证,错失市场机会。而近场探头作为排查 EMI 问题的 “利器”,在干扰源定位和整改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本文将结合实际经验,分享利用近场探头整改 EMI 的相关技巧与心得。
近场探头的原理与选型
近场探头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,它能够捕捉电子设备周围近场区域的电磁信号。与远场测试不同,近场测试可以更精准地定位干扰源的具体位置,因为近场的电磁场主要由设备内部的电流和电荷分布决定,受环境影响较小。
在选型方面,需要根据实际测试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近场探头。首先要考虑的是频率范围,不同的探头有其对应的有效频率区间,例如有些探头适用于低频段(如几十 kHz 到几 MHz),而有些则适用于高频段(如几百 MHz 到几 GHz)。如果测试的设备可能存在多频段的干扰,那么选择宽频带的探头会更加高效。其次,探头的尺寸也很关键,小尺寸的探头分辨率更高,能够定位到更细微的干扰源,比如芯片引脚、细小的导线等;而大尺寸的探头灵敏度相对较高,适合在较大范围内快速扫描,初步确定干扰源的大致区域。另外,探头的阻抗匹配也不容忽视,良好的阻抗匹配可以减少信号的反射和损耗,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。
利用近场探头定位干扰源
在使用近场探头定位干扰源时,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,以提高定位的效率和准确性。
首先,进行初步扫描。将探头连接到频谱分析仪或 EMI 测试仪上,然后在设备通电工作的状态下,手持探头在设备表面缓慢移动,从整体上了解设备的电磁辐射情况,找出辐射较强的大致区域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注意保持探头与设备表面的距离一致,通常建议距离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,避免距离变化对测试结果产生过大影响。
其次,精准定位。在初步确定的高辐射区域内,使用小尺寸的探头进行细致扫描。通过观察频谱分析仪上的信号强度变化,确定干扰源的具体位置。例如,当探头靠近某个芯片时,信号强度明显增强,那么该芯片很可能就是主要的干扰源之一;当探头沿着导线移动时,信号强度出现波动,说明导线可能存在辐射问题。
EMI 整改策略
根据近场探头定位出的干扰源,采取相应的整改策略。
对于芯片类干扰源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。一方面,检查芯片的供电电源是否稳定,电源噪声过大会导致芯片工作不稳定,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。可以在电源引脚处增加滤波电容,如陶瓷电容,以滤除高频噪声。另一方面,优化芯片的布局和布线,尽量缩短芯片的引脚长度,减少引线之间的耦合。对于高频芯片,还可以考虑使用屏蔽罩,将芯片包裹起来,防止电磁信号外泄。
对于导线类干扰源,主要是减少导线的辐射和接收干扰的能力。可以采用屏蔽导线,屏蔽层要良好接地,以起到有效的屏蔽作用。同时,尽量缩短导线的长度,避免导线形成环路,因为环路容易接收和辐射电磁信号。在布线时,要将强电导线和弱电导线分开,避免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。
对于 PCB 板上的干扰源,除了优化布局和布线外,还可以增加接地平面。接地平面可以为高频信号提供一个低阻抗的回流路径,减少电磁辐射。同时,在 PCB 板的边缘和关键部位,可以增加滤波电路和屏蔽结构,进一步降低电磁干扰。
实战案例分享
某公司研发的一款智能手环在进行 EMC 测试时,发现其在 1GHz 左右的频段存在较强的电磁辐射,无法通过认证。技术人员使用近场探头对智能手环进行了全面扫描。
初步扫描发现,辐射较强的区域集中在手环的主控芯片和无线通信模块附近。随后,使用小尺寸探头进行精准定位,发现主控芯片的电源引脚处信号强度异常,无线通信模块的天线引线也存在较强的辐射。
针对主控芯片的电源引脚,技术人员在引脚处增加了一颗 100nF 的陶瓷滤波电容,滤除了高频电源噪声。对于无线通信模块的天线引线,将其更换为屏蔽导线,并将屏蔽层良好接地。经过整改后,再次进行 EMC 测试,智能手环在 1GHz 左右频段的电磁辐射强度明显降低,顺利通过了认证。
总结
近场探头在 EMI 整改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通过合理选型、正确使用近场探头,能够快速、精准地定位干扰源,为后续的整改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。在实际整改过程中,需要结合具体的干扰源类型,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,同时不断积累经验,提高 EMI 整改的效率和效果。只有这样,才能确保电子设备满足 EMC 要求,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。
以上内容由普科科技/PRBTEK整理分享, 西安普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示波器测试附件配件研发、生产、销售,涵盖产品包含电流探头、差分探头、高压探头、无源探头、罗氏线圈、电流互感器、射频测试线缆及测试附件线等。旨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探头附件,打造探头附件国产化知名品牌。更多信息,欢迎登陆官方网站进行咨询:https://www.prbtek.cn/
2025-08-13相关仪器